您的位置:首頁>商業觀察網 > 商訊 >

【講好品牌故事,記錄時代中國】 央視董倩訪談畢棚溝景區鄭敬凱、陳平安

本期節目嘉賓:理縣畢棚溝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敬凱(右1)、總經理-陳平安(左1)

本期節目主持人:董倩

引言

畢棚溝景區作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歷經十八載奮斗,已發展成為阿壩州第4個年游客接待量破100萬人次的旅游景區‌‌。2024年8月,中央新影老故事頻道通過其大型高端訪談節目《時代先鋒》,特邀理縣畢棚溝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敬凱、總經理陳平安與央視主持人董倩進行對話。節目中,深入探討了畢棚溝從“一條破馬路,三個爛鋼棚”到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全過程,分享了“以保護的心態去欣賞世界山水”的新思路,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

生態文明踐行者 山水秘境守護者

鄭敬凱表示“第一次進入畢棚溝,感覺自己到了歐洲。”

陳平安表示“這里是我的家鄉,我跟這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滴水都有感情。”

素有“川西小瑞士”之稱的畢棚溝,生態資源豐富,囊括了原始森林、濕地草甸、高原湖泊、溪流瀑布、雪山冰川、彩林紅葉等自然景觀,成為了百萬旅人的目的地。這是鄭敬凱和陳平安所帶領的理縣畢棚溝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艱苦奮斗十八年的成果,也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畫卷。

2006年,香港冠忠巴士集團執行董事鄭敬凱與當地政府簽署合同,決定投資開發畢棚溝,并擔任理縣畢棚溝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此前,他已在2000年便踏上過這片土地,6年里他反復被畢棚溝的美景所吸引,同時也看到了畢棚溝的發展潛力,便想要讓這份美景讓全世界的人看到。與他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曾在理縣任職縣長的陳平安。

1996年,陳平安任理縣縣長,當時國家號召退耕還林,原本可以依靠伐木、放牧維持生計的老百姓,失去了謀生的手段。身為縣長的陳平安經過考察發現,理縣要想發展可以依靠水電和旅游業,但當時全國的旅游業還不發達,很多人不看好他的想法。在理縣任職的5年,他30多次帶著有關部門領導考察畢棚溝,4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09年,兩人相逢在畢棚溝,一個是熱愛家鄉的山水秘境守護者,一個是遠道而來的生態文明踐行者,他們目標一致,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奮斗之旅。

要致富,先修路。在國家的資金補貼支持下,景區內將近27公里的道路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了游客的面前。

關于景區發展方向和管理,陳平安和鄭敬凱亦高度統一。

首先,必須維持原生態、自然景觀。他們認為畢棚溝是大自然的禮物,一定要尊重保持它的生態性、自然性,不要加入太多的人工痕跡,同時每年都會對景區做生態修復。

其次,增強員工服務意識。因公司員工90%以上都是當地百姓,服務意識薄弱,起初經常會發生與游客產生矛盾,因此在員工的管理教育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經過多次教育和培訓,員工的服務意識大大提高。

現在的畢棚溝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外,還打造了溫泉酒店,增加了歌舞表演、露天音樂會、體育項目等設施,成為了生態旅游、科普旅游、體育旅游、休閑度假康養的理想之地。

以保護的心態去欣賞山水世界:畢棚溝

川西,美景的代名詞。藍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原牧歌、古老村落······這里有大自然慷慨的饋贈,這里是天地間純凈的詩篇。畢棚溝,一個隱匿于川西的人間仙境,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樸頭鄉梭羅溝境內,地處國家級人與自然保護圈——米亞羅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是邛崍山系大熊貓走廊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呈狹長形分布,全長35公里,寬4公里,幅員面積613平方公里,核心景區172平方公里。春看山花,夏避暑熱,秋賞紅葉,冬嬉冰雪,站在畢棚溝的山嵐觀景臺上俯瞰峽谷,仿佛身處巴塞爾或因特拉肯的歐洲脊梁阿爾卑斯山脈。

美景天成,但通往美景的“路”,他們走了整整18年,甚至更久。他們以大地為紙,汗水為墨,書寫著對大自然最深情的告白。他們不畏艱難險阻,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雙手打開每一處來路,讓世界與美景相連,讓生態文明與現代建設相得益彰。

未來,畢棚溝旅游景區將緊跟理縣“一廊四片一環四景”的發展思路,立足豐富的旅游資源稟賦,進一步抓好品牌塑造,全面推動景區創新發展,實現景區基礎升級、環境升級、業態升級、產品升級、服務升級,逐步實現多元化、品牌化、國際化,全力把畢棚溝打造成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

在訪談的尾聲,董倩表達了她的感慨:“其實我們應當檢思自己,在欣賞大自然的時候也應當最大程度地去保護它,這是為了未來更多的人能夠更好地欣賞到它。” 董倩的這番話,同樣反映了鄭敬凱和陳平安的愿景。保護好一草一木,就是保護金山銀山,實際上,畢棚溝景區一直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原則,致力于構建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之路,讓綠水青山、碧水藍天成為常態,繪就美麗生態圖景。

國家級媒體 傳播生態典范的力量

近年來,畢棚溝的熱度持續攀升,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與卓越的生態建設成果不僅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更引起了國家級媒體的廣泛關注。此前,新華網《致敬奮斗者》與央廣網《奮斗的力量》兩大權威平臺,相繼以微紀錄片呈現、深度報道的形式,講述了畢棚溝的生態建設故事。

國家級媒體的報道,不僅為畢棚溝帶來了更為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它們為畢棚溝乃至全國的生態建設樹立了典范,激發了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來。隨著這些正面報道的傳播,畢棚溝不僅成為了一個生態旅游的熱門目的地,更成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方面的決心與成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